kenkon健康網

請選擇以下科別。
*
*
疾病類別:新陳代謝科
疾病名稱:甲狀腺癌術後追蹤的建議 陳漢文醫師

分化型甲狀腺癌(即乳突癌及濾泡癌)病人術後最關心的問題不外乎復發可能性?後續如何追蹤?哪種合理追蹤方法?臨床上醫師會依病況不同,安排不同的追蹤間隔及檢查項目等,首先我們依復發機率將病人分成三群:
(1)低危險群:無局部或遠處轉移、手術可見的腫瘤已清除、非高度侵犯性腫瘤細胞、無血管侵犯、放射碘掃描沒有甲狀腺床以外的轉移。


(2)中危險群:病理報告顯示腫瘤侵犯甲狀腺旁軟組織、高度侵犯性腫瘤細胞、或侵犯到血管。


(3)高危險群:手術中已知腫瘤向外侵犯、或仍有腫瘤殘留、放射碘掃描顯示有遠處的轉移。


術後追蹤的目的:準確監控癌症是否復發以做適當處理。若追蹤其復發機率低,則可採用較和緩安全且符合經濟效益的追蹤療法;反之,若病人是復發高危險群,則需積極追蹤,以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。


手術後安排定期的門診追蹤。以下列三方面的檢查為主:
(1)病史詢問和身體理學檢查:病史需問到相關症狀:聲音沙啞、體重下降、及骨骼疼痛等;身體檢查是否有新的頸部腫塊及淋巴結腫大等。如有以上症狀,癌症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即會上升。手術後的前兩年,低危險群病人每6個月,高危險群病人每3個月,須回門診身體檢查。


(2)實驗室檢查:主要包括甲狀腺球蛋白、甲促素。

◎甲狀腺球蛋白:經甲狀腺全切除和放射碘治療的病人,體內幾無甲狀腺球蛋白存在。於施打人工合成甲促素或要求病人停止服用甲狀腺素六週後,再抽血檢查甲狀腺球蛋白,檢查將更準確。特別一提,人體內有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,會影響檢查的準確性。術後前兩年,低危險群病人每6個月,高危險群病人每3個月,應檢查體內甲狀腺球蛋白和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的濃度。低危險群病人每1年,高危險群病人每6個月,需施打人工合成甲促素或停用甲狀腺素後再檢查,以增加準確率。

◎甲促素:低濃度甲促素可降低癌症復發,而甲狀腺素可降低體內甲促素濃度,因此為了補充人體所需,和避免癌症復發,術後病人必須終身服用足量甲狀腺素。依長期追蹤標準,高危險群血中甲促素濃度應維持0.1mU/L以下;中危險群應維持0.5mU/L以下;低危險群維持1mU/L以下即可。


(3)影像學檢查:包括頸部超音波、放射碘掃描、頸部X光檢查、電腦斷層、正子造影等,前兩者最常使用。

◎頸部超音波:對甲狀腺癌病人的頸部轉移檢查,具高度敏感性。頸部癌症轉移甚至可在甲狀腺球蛋白還無法被偵測前,先由頸部超音波發現。手術後的前兩年,低危險群病人每半年,高危險群病人每3個月,應安排超音波檢查。

◎放射碘掃描:若病人已無甲狀腺組織,此為最有效的長期追蹤方法。手術後前兩年,低危險群病人每1年,高危險群病人每6個月,應安排放射碘掃描檢查。


相較於其他癌病,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後成效相當良好。雖然追蹤治療方式因人而異,經2年的追蹤呈穩定後,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,仍可擁有健康的生活。


資料來源:高醫胃腸及一般外科 陳漢文醫師
 

回列表

返回首頁   |   聯絡我們   |   劉志明耳鼻喉科
Copyright © Kenkon 健康網. All rights reserved. 本網站所有資料皆不得引用轉載及複製,未經許可再複製使用皆違反著作財產法規,違反者將嚴予追究。 瀏覽人數  00052765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