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nkon健康網

請選擇以下科別。
*
*
疾病類別:兒童耳鼻喉科
疾病名稱:兒童聽力發展
在母體的胎兒,約六個月大時內耳就已發育完成。嬰兒快出生時,母親有時可以感覺到:其對外界大聲音有手足運動的反應。所以為懷孕後期的胎兒放點音樂,其實蠻有科學根據的。剛出生的嬰兒對於小的聲音或許沒有什麼反應,但是大一點的聲音,會使他產生驚嚇的反應。隨著年齡增加,驚嚇反應逐漸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傾聽。四~六個月大的嬰兒聽到聲音時會有眨眼或停止吸奶的動作;六個月大的小孩,頸部肌肉已經比較發達,對於頭部二側的聲音會轉頭去看,但一直要到一歲左右才能找到頭部下方的聲音定位;二歲左右頸部肌肉的強度也足夠,對於頭部上方的聲音,才能確切的舉頭尋找聲音的來源。

第六個月可以說是重聽兒童與正常兒童之間言語發展的一個分水嶺。六個月大左右的小孩,可以自發性地發出一些聲音,原先這些聲音是不代表任何意義的,我們稱做「  牙牙學語」。聽力正常的小孩,在往後的六個月內──即在幼兒一歲之前,他的自發性發聲會模仿周遭的聲音或大人的語言,而生動活潑起來,甚至偶而發出像爸、媽的聲音而使得父母心花怒放。一歲左右的小朋友,可以懂得叫爸爸、媽媽,也可以被教導「拍拍手」  、「點點頭」,有時揮揮手再見。  但聽力不正常的小朋友,在六個月大以後,卻一直不見他脫離自發性呀呀發音的階段,不但不會模仿外界的聲音,也因發音的單調,相較於同年齡的小朋友,會給人沈默木訥的感覺。重聽的小朋友一樣會看手劫吩咐而行事,使得父母不易早期發覺兒童的聽力障礙。所以父母若懷疑小朋友的聽力有問題,可以從背後喚他的名字,或在其睡覺的時候製造大的聲音,看小朋友是否有反應。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點。在耳鼻喉科的領域裡,十分強調早期診斷,因為幼兒學習語言有一定的黃金時期,若在四歲以前一直沒有聲音的刺激,他可能一輩子也不能了解聲音和發展出自己的語音。
  
事實上,聽覺完全喪失的兒童其實少之又少,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殘存的聽力來幫助小朋友:配帶助聽器及接受特殊教育。在台灣此類特殊教育機構仍不普遍,這是值得大家重視的。聽障的小孩子不一定會變成啞巴,任何一位聽障兒只要能接受特殊訓練,他們都可以說話,況且聽障兒幾乎都不是智障兒,他們以後的成就心是不可限量。我也希望台灣能有更多的人力投入這方面的工作,讓真正的弱勢團體能體會社會的溫暖。  一歲左右一直到六歲是小朋友語言學習的主要階段,有的小孩子十個月大就會說話  ,有的小孩子到二歲還不曾說過話,這其間的差異很大,但父母只要確定小孩子沒有聽力及智力方面的疾病,都不用太操心。
  
兒童最早學會的發音是ㄚ、一、ㄨ、ㄟ(ㄝ)、ㄛ(ㄜ),這在全世界都一樣,因為這幾個音不需用到特殊的氣流音,也不需要舌頭細微的動作。  以注音符號來區別學習的難易度:ㄅ、ㄆ、ㄇ最易學會,因其完全為唇形音,不用動到舌頭:其次是ㄉ、ㄊ:第三為ㄋ、ㄌ,因其都是舌尖運動發音,小朋友易體會,但「ㄋ」加了鼻音,困難度多了一點;再來為ㄍ、ㄎ、ㄏ,這幾個音為舌根部發音,舌根部是我們舌頭靠近喉嚨和小舌(台語:喉嚨鐘)的部位,由舌根部和軟顎的距離或送氣的有無來決定音的不同,所以一般小朋友要到近四歲左右,才可確的發出如「哥」(ㄍㄜ)的音。
  
以上是三、四歲以前的發展。四~五歲才開始學ㄐ、ㄑ、ㄒ、ㄗ、ㄘ、ㄙ,再接著學ㄓ、ㄔ、ㄕ、ㄖ。這其中ㄓ、ㄔ、ㄕ、ㄖ是很難體會的音,因為我們發這幾個音時,牙齒皆咬在一起,舌頭也在同一位置,小朋友從外觀無法了解送氣的動作差別在哪裡;ㄓ、ㄔ、ㄕ發聲的差別在送氣的長短、有無,ㄖ又加上了振動,所以小孩子往往要在六歲之前才大致可學成。你的小孩如果在三、四歲就能清楚的說:嘴(ㄗㄨㄟ4)巴,牙齒(ㄔ4)、獅(ㄕ)子、熱(ㄖㄜ\)等字詞。

kenkon健康網

回列表

返回首頁   |   聯絡我們   |   劉志明耳鼻喉科
Copyright © Kenkon 健康網. All rights reserved. 本網站所有資料皆不得引用轉載及複製,未經許可再複製使用皆違反著作財產法規,違反者將嚴予追究。 瀏覽人數  0005254568